高教科研工作在“新常态”下必须要有新思路。本文针对高教科研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就科研工作如何选好课题、抓住关键,如何进一步改善作风,发挥高教科研工作的先导作用,推动全省高校高教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层次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
一、认清当前高教科研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高教加快改革的需求为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到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发展的新时期,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事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并以“新常态”下的需求带动高教的综合配套改革。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今年是强力推进的关键一年。前年,我省提出实施“高教强省战略”,经过二年多的努力,目前各项重点工作也进入到攻坚关键阶段。今年“两会”以后,“新一轮振兴发展”、“高教强省战略”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要同时满足的“三件大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今年以来,由教育部主导的推动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经过几轮讨论,现已由“务虚”走向“务实”,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即将出台。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如何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操作问题。不言而喻,这又是一场新的和不确定因素较多的高教体系改革周期。对于这个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系统调整工程,政府不仅要从宏观统筹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引导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也需要高校自身做好底层配套改革的设计,相应的做好诸如办学方向调整、功能定位和年度发展规划等工作。显然,在矛盾碰撞和利益调整过程中,特别是高校间的竞争中,有许多问题会凸显出来。对于一些利益取舍与价值观念的判定问题需要及时提出来进行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取得“共识性”越早,弯路和损失将会越少;因此,这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者难得的“问题”导向机遇!谁的研究越超前介入,谁了解实际情况越多,发现问题也越多,破解难题的胜算概率也就越高。
(二)政府行政职能与方式转变为高教学会发挥作用提供了用武之地
宏观掌控、依法执政、社会管理、增强服务,是政府机构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先后印发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做了部署,其目的在于激发市场和社会创造活力,促进政府高效协调运行。客观地讲,各级政府已经分批次下放了许多项权利,有的下放给下一级政府,有的社会公共服务则通过市场直接向社会组织招标购买,然后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将有大量的社会服务职能被剥离出来,交由社会团体或中介组织来承担。在这种趋势下社会组织如何“接盘”?发挥好社会第三方中介服务的职能,也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者难得的社会管理“参与”机遇。
省高教学会作为全省高校教育科研的一个学术组织,聚集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有着明显的人才优势;同时,省高教学会又是一个社会团体,多年来是由教育厅指导联系各高校,同时又是为政府和高校服务的纽带,享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的大型公益性社会组织,具备着体制机制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要积极把握新的机遇,研究新的功能定位,发挥专业机构和专家特长,主动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项目评估、专业服务,努力把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中国特色智库建设战略对高教科研机构提出新的要求
近一阶段,关于“智库”建设的表述越来越多了。“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英文“Think Tank”,也可翻译成“智囊团”、“思想库”。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智库是当时军事人员和文职专家聚集在一起制定军事战略的一种方式。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专事政策咨询服务的行业。目前全世界的智库大约有六千多家,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我国的智库建设起步较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所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就是以国家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高等学校必然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根据高教学会其组织性质,显然,在“智库”建设上,高教学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个创新“有为”的机遇。教育部看得比较准,已于去年推出一项“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这个计划指出了高校智库应当发挥其在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并要求尽早搭建起行政智库建设框架;还要求全国各高校要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高校智库品牌。也就是说,“智库”要以高层次组织化行为,带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我省高教学会的科研工作,长期以来,积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性研究成果,学会会刊一直是高教学者发表学术观点、讨论问题、建言献策的重要舞台,是认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以主动服务我省“三件大事”为重点,紧紧围绕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各高校自身的调整转型重点,聚焦我省高教改革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和突出矛盾开展学术研究,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提供智力支撑。
二、高教科研工作要选好课题,抓住关键
新常态下高教科研工作可以做的和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从传统思维上看,围绕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办学水平提升,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善学生的就业能力,等等,都是重要课题。围绕这些题目,以效益最大化为科研目标,在思路设计、实现路径、具体方案、经验教训分析等方面的值得深入做的课题很多,永无止境。根据近一阶段发表论文内容的情况看,还应当关注一些可能我们现在还不觉得紧迫,但从远看可能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比如,未来公办高校与社会力量办高校的发展前景如何?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上看,肯定是好的。但个人认为,当下是挑战大于机遇,高校面临的压力日渐开始显现,不容乐观。
首先是宏观经济运行持续下行的影响。有人分析,全社会资金加速向虚拟经济流动,造成股市连续暴涨;当前传统产业遇到转型困难,造成实体经济滑坡,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板块经济效益持续低迷;房地产业在有关政策出台后,目前房价企稳似乎还不明显;创业较快的产业更多的是在互联网+物流业态上放大,但复制的多,创新的少,从经济总量增长上看,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状况,影响并不大。其次,是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转型迟缓,个别企业维系生产运行艰难,效益不佳。三是,我省的一些支撑性的龙头企业运行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一汽、吉化、大成、吉粮、吉煤、通钢等大型企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上述这些这些困难,势必要影响到我省的财政收入,影响到财政保持对教育投入的原有比例。一旦出现削减教育经费支出,预计也只能在削减对高等教育经费上做文章,这是不容回避的事情。目前,我省对高校大学生生均经费的投入很高,已高于1.2万元,加上额外基本建设费,科研经费,包括一些学校新发生的预算外还贷利息费用,加上社保制度改革后出现新增缴费等等,都要增加公办高校办学的运行经费。如果没有其他经费来源,现有资金链将难以维系省属公办高校的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公办高校加快改革是大势所趋。高教科研工作要围绕改革从高校最重要和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当前,研究资金开源要比高校体质降耗节流工作更为重要。首先,要加大高校对外开放的力度。要认真研究我们学校有什么条件能够吸引社会力量捐资、投资办学或一起合作办学的事情。我们拿什么参与合作?以什么方式进行合作?涉及到哪些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如何在现有政策和管理框架下协调解决问题?人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教师之间待遇不平等的分配问题如何考虑?再具体还有,从微观上看,与社会力量联合定向办学的“外包”问题,共建科学实验室、研究开发平台、中试车间、实训基地的问题,都是我们必须面对、抓紧研究和倒计时必须完成的课题。第二,关于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亦即学校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问题。哪个学校把对学生应用性技能的训练贯穿到其整个学业过程之中,起码使学生在出校门前就学到一门手艺,保证其有一定的就业门槛底线;哪个学校课程安排上不拘一格,加强了文理专业学生之间的沟通,提升了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与人沟通的能力,都会受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同,扩大吸引力,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第三,对办学定位的再思考。必须要以多种手段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尽可能地提高生源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兴办或融于社会公益性的人力资源市场或中介组织,确保有更多的学生在毕业第一时间能实现就业,就好业。第四,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认真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终身受教育的服务机制。
要逐步建立起依托大数据的评估制度。以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自我,始终做到坚持品牌本色,依靠特色发展,在提升市场保有量的同时,调优增量。决不能单纯为了改革而改革,丢掉自己看家的东西;也不能叶公好龙,不切实际,坐失机遇。比如,有的学校把专业只定位在本省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上,没有考虑到人才的流动性和产业的周期性,就会道路越走越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眼下互联网行业运用比较成功的“红包”激励政策,需要高校研究借鉴。在市场竞争中不仅仅要勇者胜,“红包”激励性政策可能更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三、改善作风,把省高教学会工作提升到新水平
(一)推动高校高教科研机构向有特色的新型教育智库转型
省高教学会是全省高教科研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多数团体会员来自省内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拥有的人才,基本代表了省内最高水平,是建设有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基础。省高教学会将按照智库标准,承担起自身责任,引导各校高教所(室)针对特长,搭建起一个个有特色的省内智库。要实现以下转变:
在研究方向上,由传统的依靠个人兴趣为主,向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决策科学化法治化建设转变;
在研究机制上,由传统的作坊式单兵作战,向以团队合作、协同创新上转变;
在研究内容上,从注重学术理论研究为主,向“问题”导向、向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结合问题转变;
在研究方法上,由注重经验思辨为主,向注重调研和依靠事实、数据论证转变;
在研究技术上,由传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为主,向依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运用转变;
在研究领域上,由关注本省高等教育实践活动,向开展省域比较、国际比较,参与全国对话、全球对话转变;
在成果和学术价值评价标准上,由注重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向重视业内“话语权”、“智库成果”社会应用、向重视完成国家任务、服务决策出成效上转变;
在奖励举措上,由传统的奖励个人成果为主,向奖励集体力量打造精品上转变;
在保障措施上,由单一的依靠国家经费拨款支持,向同时依靠财政投入、社会委托、政府购买等多元化保障措施转变。
学会要在方向、机制、内容、方法、技术、应用、奖励、保障等8项上,为高校科研机构对外沟通、政策咨询、争取资金、协调关系、信息优先、课题立项、评选成果、树立典型等方面提供有价值有质量地服务,全面提升这些机构在省里的位置。
(二)加强学会职能建设,打造学会“高智能”品牌
现在,“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等提法流行于市,表明政府和社会对“智能”有着强烈的渴望。省高教学会自成立至今,始终坚持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正确科研方向,已经成为高教科研工作者之家,奠定了学会作为组织协调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集散中心、成果评价中心的重要地位。随着“新常态”深入人心,特别是中央政府密集出台的综合性“深改”政策,量大面广,反而映射地方政府落实政策出台较慢,时间拉长。客观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还不够快,也有现有干部队伍抓落实的不适应问题;反之,学会也有许多不能适应新常态要求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必须要转变作风,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挑战自我。要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社会团体管理的新政策精神,对学术型社会团体的各种新“给力”与“地气”,迅速行动起来。对照新型智库的要求,打破思维旧框框,调整高教科研工作的定位,将我省高教科研工作导向与新常态相适应的道路上。要着力打造省高教学会的五大“学术品牌”,成为社会公认的“高智能”平台。
一是学术会议品牌。集会员之智慧,举学会之全力,办好省年度科研工作会议、“学者论坛”和学术年会。以深邃的思想、睿智的观点、理性的反思、丰富的实践,把学会打造成崇尚真理、人才辈出、服务社会、造福高校的“智慧平台”。
二是科研成果品牌。学会评选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至今已有13届,每届有数百项科研成果参评。尽管少数高校只承认有政府背景的成果评价,但对学会评选的优秀高教科研成果十分认同。省政府办公厅2013年《关于吉林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实施意见》指出,我省将“取消省政府部门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事项,改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显然,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将成为各项评比活动的主体。至于水平高低,社会自有筛选机制。因此,学会要坚持学术标准与原则,继续高规格办好高教科研成果的评选活动。要逐步过渡到国际化高标准,苦练内功,承接和参与更多的由政府机构提出来的高教类、科研类项目水平评价工作,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把学会办成全省高教研究的学术评价中心。
三是会刊品牌。省高教学会会刊《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自创办30年来,以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广大作者和读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4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下一步,将引进高水平评审专家和评估模式,与省教育科学院一道把它办成省内外有影响、学术界有地位、读者和作者喜爱和充分信赖的学术期刊。
四是课题立项品牌。省高教学会多年以来的课题立项和管理课题职能,受到了各高校和广大研究人员的重视。我们将不断改进科研课题立项工作,使之逐步走向社会化专业评价。经省高教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今年起将恢复学会的高教科研课题的立项活动。
五是专家库品牌。尽管省高教学会是一个由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组成、人才聚集的组织,但其学科覆盖面还不够广,从组织形式上看,离现代意义上的专家智库还有一定距离。为进一步凝聚全省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势,汇聚专家学者的“智商”、“情商”,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在已有专家基础上建立省高教学会专家库。学会秘书处通过专家库的基础建设和协调服务专家工作,使这支力量成为推动我省发展和转型的生力军。
(三)加强学会秘书处,与挂靠单位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学会秘书处是常务理事会办事机构,也是维系学会运转的枢纽和核心。多年来,秘书处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开展学术工作,接受挂靠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指导和管理,并与省教科院高教所、《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编辑部联署办公。这种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科研、编辑和社团工作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机制,创造了“三位一体”精兵简政的工作体制,其经验多次得到中国高教学会和省厅的表扬。
省教育厅最近印发《吉林省教育厅(高校工委)主管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吉教办字〔 2015〕 13 号),对厅属社会团体的管辖、审查及监督管理等事项作了明确规定。有些条款与以往相比作了较大调整,秘书处将认真学习,逐项落实。学会拟开展的重大活动要主动征求业务管理部门的意见,加强与省教育厅相关处室的沟通与汇报,争取省厅的更多支持。要在省厅各有关单位和省教育科学院的支持下,与省教科院联接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全省高教科研事业走向繁荣昌盛。
作者: | TIME:2015-04-27 |